氣候變遷日益嚴峻,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影響,世界各國對於「碳排放量」越發重視,淨零需求刻不容緩,「碳權交易」因此應運而生,而了解何謂碳權,才能掌握企業永續發展關鍵!
何謂碳權?如何取得碳權?2大碳權種類分析!
碳權 (Carbon credit) 意即「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」,為達成《巴黎協定》承諾之減碳目標,各國政府透過「碳排總量管制」來控制企業的排碳量,並分配一定額度給不同產業使用。
知曉何謂碳權,就能掌握碳權市場的運作原理,而根據碳權產生的方式不同,可分為強制性與自願性兩種市場:
1. 強制性市場(Cap and Trade 排放權交易)
源於政府強制性的管制措施,根據排放總量上限與產業別,核配給企業固定額度的碳排放量。若企業減碳成效顯著,則可將多出的額度轉換成碳權,於碳交易市場中作為拍賣使用。
如世上最早出現的碳權買賣──歐盟排放交易系統 (EU ETS),及美國東北部區域溫室氣體倡議 (RGGI) 等,配合總量管制的碳權交易皆屬於強制性市場。
2. 自願性市場(Carbon Offset 碳抵換)
企業透過支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專案,向境內或國際機構申請認證獲取的碳權,用以彌補超出額度的碳排放量。現今許多國際大廠多仰賴此機制,抵銷額外產生的碳排放量。
配合自願性市場所發展出的減碳計畫,可參考《京都議定書》中的清潔發展機制 (CDM) 計畫,以及台灣行政院環境部根據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,所推出的「抵換專案」。
碳權交易是什麼?碳權又如何被交易?解析碳權運作模式!
碳權交易的原則在於碳定價 (Carbon price),將碳權轉化為實質商品,由汙染者付費,也就是《京都議定書》所附帶的「彈性減量機制」,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 (tCO2e) 計算碳排放的費用,使汙染本身反映出社會成本,從源頭減少碳排放。
彈性減量機制讓碳權不再是無形的權利,而是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的綠色籌碼,將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透過市場轉讓,平衡企業間的排碳需求,奠定碳權交易基礎。
依據運作模式不同,可將「彈性減量機制」分為以下兩部分:
1. 出售未使用的碳排放權:
若企業或國家被分配的碳排放量未達使用上限,可將未使用的額度出售給未達減量目標的組織。
2. 協助其他組織減少碳排放:
透過資金或技術移轉,協助其他組織進行碳排減量,經第三方查驗機構審核,始能獲取排放減量權證 (CERs) 或排放減量單位 (ERUs) 供後續抵換使用。
延伸閱讀:SDGs氣候行動是什麼?認識SDG 13,採取行動因應永續潮流!
碳權交易平台介紹:台灣碳權交易所已正式上路!
全球碳交易市場根據碳權來源不同,可分為兩種型態:
1. 配額型交易(Allowance-based transactions)
因總量管制而產生之強制性碳排放減量交易,為市場大宗,如歐盟排放交易系統 (EU ETS)、美國東北部區域溫室氣體倡議 (RGGI) 等。
2. 項目型交易(Project-based transactions)
進行減量計畫所獲取的自願性碳權交易,《京都議定書》機制下的清潔發展機制 (CDM) 計畫、聯合減量 (JI) 計畫等皆屬之。
透過碳權交易可達成碳中和 (Carbon neutrality) ,也能達到相對的「零排放」,台灣碳權交易所更因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而誕生。國內碳權交易目前以自願減量專案及增量抵換為主,進一步落實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,引導企業走向綠色轉型。
台灣關於碳權交易的相關課稅規則、交易規則已確立,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於12月22日啟動,讓國內企業能在平台上購買碳權,初期僅有獲得國際認證的亞洲、非洲、南美洲等七國的碳權項目可交易。此舉是台灣對環保和氣候變化的重要回應,旨在推動減碳排放和碳中和。
碳關稅時代來臨,2024年美國清潔競爭法案(Clean Competition Act,CCA)上路,2025年台灣開徵碳費,2026年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。
以太陽能光電取得碳權優勢,承躍為企業搶占碳市場先機!
企業永續發展勢在必行,掌握何謂碳權,才能找到綠色商機來源。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料顯示,電氣化已成為全球淨零主要趨勢,而再生能源作為自發性碳市場中的最大來源,更是台灣去碳電力中的發展主力。
電力需求增長的同時,淨零轉型的發展更是緊追其後,唯有能源轉型才能開創企業永續發展!承躍團隊推廣再生能源迄今,擁有逾百座太陽能電廠建置經驗,由專業團隊提供一站式的貼心服務,幫助企業成為碳權市場的領航員。
推薦閱讀:綠電憑證用途解析,ESG永續發展必備